《碳權概念股》超夯碳權概念股有哪些?碳交易如何運作?
碳權是什麼
「碳權」(Carbon credit)簡單來說就是「二氧化碳排放的權利」,基本上以 1 公噸碳排放量為一計算單位,單位為二氧化碳當量(C02e)。不僅將碳排放量化讓國家或企業有依據計算減碳總量,同時也將碳權商品化,透過交易系統為碳排定價,屬於一種金融產品,同時達到「控制總量」也就是節能減碳的目的。碳權產生方式有兩種,包含強制性市場和自願性市場。
碳交易市場是什麼
剛說到碳權產生方式可分為政府強制總量管制與交易(Cap and Trade)的強制性市場交易和自願性市場產生,其中總量管制是目前最常見的方式。
- 總量管制與交易(Cap and Trade)強制性市場
簡稱碳交易。政府訂定排放總量最高上限,並按產業發放「排放配額」給不同企業。碳排超出額度的企業須到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,彌補超額部分; 反之,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將多出額度轉換成碳權,到碳交易市場交易獲利,全球首個碳交易機制「歐盟碳交易市場」(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,EU ETS)正是此種交易模式。 - 自願性市場
自願性市場是以碳抵換(Carbon Offset)作為交易工具,有 ESG 需求或立志減碳的企業以專案型式減碳、使用再生能源或碳捕捉、造林等,取得境內或是國際機構認證就能進行碳抵換。
碳稅碳費是什麼
碳稅、碳費(Carbon Tax)是使用排放二氧化碳服務或商品時課徵稅額或徵收費用,兩者未有太大差異。而不同於碳交易市場,這兩項由政府「以價制量」直接訂價,藉由控制價格高底來影響碳排放多寡,目前收取碳稅國家包含英國、加拿大、北歐五國、新加坡、日本等,稅收可視為整體政府財政收入;台灣則是利用碳費,由環保署執行並將收入專款專用,預計 2024 年上路,屆時碳排大戶(含半導體、鋼鐵及用電加製程達標業者)收取碳費,這項收入會用於成立氣候基金,發展低碳與負排放產業、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。
碳交易市場 vs. 碳稅(費) |
||
碳交易市場 | 碳稅/碳費 | |
減碳工具 | 碳定價(Carbon price) | |
碳價格 | 依市場價格浮動調整 | 依政府等固定調整 |
訂價方式 | 以量制價 | 以價制量 |
使用範圍 | 企業間可交易 | 政府控制價格高底來影響碳排放多寡 |
為什麼要買碳權
碳權除了協助企業朝向永續發展,也是和國際貿易市場接軌重要金融產品。歐盟預計於 2023 年 10 月試行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,2026 年正式實施,初期將管制碳洩漏風險較高的五大高碳排產業:水泥、電力、肥料、鋼鐵、鋁業。屆時進口商須購買憑證,作為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繳交費用,價格則依歐盟每週碳權拍賣平均收盤價計算;非歐盟生產商也就是台灣公司,若將產品出口到歐盟前已在台灣支付碳費,就能抵消歐盟 CBAM 憑證採購費用,由此可見國際間都已準備執行碳權交易,因此以外貿為經濟命脈的台灣,勢必也不能缺席。
碳權交易原理
碳權交易原理是政府將外部成本內部化,定義企業組織碳排放成本。政府會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,排碳需求高的企業需在市場上收購碳權,而買碳權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,因此會想辦法減少排碳,如此一來就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。
碳權交易平台
目前全球主要碳交所包含美國洲際交易所(ICE)、歐洲能源交易所(EEX)、韓國碳交易市場(KETS)、中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(天排所)、日本東京證交所(TSE)及新加坡氣候衝擊交易所(CIX), 台灣則是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「台灣碳權交易所」,已在 2023/08/07 正式揭牌開幕。目前台灣企業要進行碳權交易,可至”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抵換資訊平台”提出減碳認證申請或發布販售碳權資訊;國際碳權則可至黃金標準 GS 碳權交易平台等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,不同平台的碳權價格都不相同。
碳權概念股有哪些
近年來不只 ESG 概念興起,台股「碳權概念股」也成為新興亮點。基本上企業若能夠優化製程或有大批林地製造碳匯等減碳措施,都可能成為受惠的碳權概念股。而「碳權概念股」主要包含碳權、碳捕捉(Carbon capture)、碳盤查(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)等類別,像是正隆、華紙、台泥、台塑、中華電等都包含在內。 其中華紙(1905)、農林(2913)因坐擁大批林木資源,因此漲勢看好,而正隆(1904)則有全台最大高效能生質熱電系統也是碳權一大主力。
碳權概念股 |
||
碳權類別 | 定義 | 熱門碳權概念股 |
碳權 | 二氧化碳排放的權利 | 華紙、正隆、榮成、農林、寶隆(1906)等 |
碳捕捉 | 收集二氧化碳的技術 | 台塑(1301)、台泥(1101)、永光(1711)、中華化、東聯等 |
碳盤查 | 企業營運或產品產生的碳排量 含三大範圍:直接排放、能源間接排放源、其他間接排放源 |
中華電信、遠傳、資通、叡揚等 |
碳權指數
與此同時講到碳權指數,我們以國際市場最大的碳權 ETF KRBN (KraneShares Global Carbon Strategy ETF)為例,其追蹤指數為 IHS Markit Global Carbon Index,該指數涵蓋歐盟配額 (EUA)、英國配額 (UKA)、加州碳配額 (CCA) 和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(RGGI) 。
碳權價格
針對碳權台灣目前是採碳費制度,收取標準約為一噸 300 元,實際徵收價有待費率審議會成立後才會決定。而碳權價格並非由政府決定而是根據供需、排放配額和價格預期走向而決定,當需求少時價格就會降低,此外,政策、市況、氣候、能源發電等都是影響價格的關鍵。 而台灣預計 2023 年 8 月底前提出費率審議會機制、自主減量計畫等規劃,具體碳費徵收價則是等待費率審議會成立後才會決定。
碳權常見問題
Q1.為什麼要用碳權交易?
以市場機制定價碳,鼓勵企業或組織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。
Q2.誰要被收碳費?
目前預計從 2024 年起,年排放量逾 2.5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(CO2e)的「排碳大戶」將會被收碳費,如鋼鐵、半導體或水泥等產業。
Q3.碳權如何計算?
碳權是以每一公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(CO2e)為計算單位。
Q4.碳權概念股有哪些?
目前國內比較熱門的碳權概念股包含台泥(1101)、永光(1711)、寶隆(1906)等,其中概念股又分成 3 種類別,詳細內容可參考碳權概念股。
Q5.台灣碳權交易平台何時上路?
「台灣碳權交易所」預計最快 2023 年 7 月底完成設立登記,第三季即可進行國際碳權交易。